手太陰肺經
肺經共十一穴,原穴為太淵穴,絡穴為手陽明大腸經之偏歷穴,是陰氣最盛的經絡,主治裡症虛症,與大腸經為表裡。
1經中穴道
起自第三肋骨離任脈中線約六寸,靠肩窩內側之中府穴(肺功穴),上行至鎖骨下胸肌三角凹陷處之雲門穴,循臑骨內腋下三寸是天府穴,肘約紋(彎曲紋)上五寸為 俠白穴,肘約紋上動脈處是尺澤穴(合穴),腕上七寸為孔最穴(療穴),孔最穴後往外側行,至腕骨上一寸半為列缺穴(療穴),再前行至腕橫紋上一寸為經渠穴 (經穴),再行近手腕關節內側之太淵穴(原穴)、脈會穴─因肺朝百脈,故脈會太淵,取脈搏於此處)再沿手掌母指內側至魚際穴(療穴),止至母指末端指甲旁 之少商穴(井穴)。
2.循行路徑
(1)手太陰肺經部分:起於中焦(胃中脘處),下絡大腸系,間接借用足厥陰肝經上行還循胃口,散佈流行。
(2)足厥陰肝經部分:手太陰肺經下絡大腸後,借自足厥陰肝經之期門穴(乳根下),上膈屬肺系,從肺系橫出腋下,至中府、雲門穴,下循臑內天府、俠白穴。
(3)手少陰心經部分:從肘中俠白穴起,行手少陰心主之前,下行肘中尺澤穴。
(4)手太陰肺經部分:從尺澤穴循臂內上骨下廉孔最穴,入寸口列缺穴,再經經渠穴、太淵穴,出大指之端。
(5)手陽明大腸經部分:手太陰肺經行入太淵穴,出大指之端後,即交於手陽明大腸經。
3.疾病症候
患手太陰肺經疾病者,主要反應在喉、胸、肺,以肺為主,有下列病候:肺部脹滿、氣喘、缺盆穴處胸痛、臑臂部痛、掌中發熱,肩背痛,怕冷,少氣。
本經腧穴:分佈在胸部的外上方,上肢掌面橈側和手掌及拇指的橈側。起于中府,止于少商,左右各11個穴位。
1.中府 (Zhōngfǔ, LU 1)肺之募穴
【定位】 在胸外上方,前正中線旁開6寸,平第1肋間隙處。仰臥取穴
【解剖】 當胸大肌、胸小肌處,內側深層為第1肋間內、外肌;上外側有腋動、靜脈, 胸肩峰動、靜脈;布有鎖骨上神經中間支,胸前神經分支及第1肋間神經外側皮支
【功能】 肅降肺氣,和胃利水
【主治】 ①咳嗽、氣喘、胸滿痛、胸中煩熱、面腹腫、食不下、嘔噦;②肩背痛、皮膚痛
【操作】 向外斜刺或平刺0.5~0.8寸,不可向內深刺,以免傷及肺臟、 引起氣胸
2.雲門 (Yúnmén, LU 2)
【定位】 (1)在胸外側部,肩胛骨喙突上方,前正中線旁開6寸,鎖骨下窩凹陷處。(2)用手叉腰時,鎖骨端內下方,出現三角形的凹陷底部
【解剖】 有胸大肌,皮下有頭靜脈通過,深部有胸肩峰動脈分支;布有胸前神經的分支臂叢外側束、鎖骨上神經中後支
【功能】 肅降肺氣
【主治】 ①咳嗽、氣喘、胸痛、胸中煩滿;②肩背痛
【操作】 向外斜刺0.5~0.8寸,不可向內深刺,以免傷及肺臟、引起氣胸
3.天府 (Tianfǔ, LU 3)
【定位】 肱二頭肌橈側緣,腋前紋頭下3寸處
【解剖】 肱二頭肌外側溝中;有頭靜脈及肱動、靜脈分支;分佈著臂外側皮神經及肌皮神經
【功能】 宣散肺邪,清肺涼血
【主治】 ①咳嗽、氣喘、鼻衄、吐血;②癭氣;③上臂內側痛
【操作】 直刺0.5~1寸
4.俠白 (Xiábái, LU 4)
【定位】 肱二頭肌橈側緣,腋前紋頭下4寸;或肘橫紋上5寸處;天府穴下1寸
【解剖】 肱二頭肌外側溝中;當頭靜脈及橈動、靜脈分支;分佈有臂外側皮神經,當肌皮神經經過處
【功能】 宣散肺氣,理氣寬胸
【主治】 ①咳嗽、氣喘、心痛;②幹嘔、胸滿;③上臂內側痛。
【操作】 直刺0.5~1寸。
5.尺澤 (Chizé, LU 5)合穴
【定位】 在肘橫紋中,肱二頭肌腱橈側凹陷處(大筋外)
【解剖】 在肘關節,當肘二頭肌腱之外方,肱橈肌起始部;有橈側返動、靜脈分支及頭靜脈;布有前臂外側皮神經,直下為橈神經
【功能】 肅降肺氣,滋陰潤肺
【主治】 ①咳嗽、氣喘、咳血、潮熱口乾、咽喉腫痛等肺疾;心痛、胸滿;②肘臂攣痛;③急性吐瀉、嘔吐、中暑、小兒驚風、小便頻數
【操作】 直刺0.8~1.2寸,或點刺出血,尤其用於治療急性咽喉腫痛及急性吐瀉、中暑、小兒驚風等
6.孔最 (Kǒngzuì, LU 6) 郤穴
【定位】 尺澤穴與太淵穴連線上,腕橫紋上7寸處;當橈骨的尺側邊上,距太淵7寸。伸臂仰掌取穴
【解剖】 有肱橈肌,在旋前圓肌上端之外緣,橈側腕長、短伸肌的內緣;有頭靜脈、橈動、靜脈;布有前臂外側皮神經,橈神經淺支
【功能】 肅降肺氣,涼血止血
【主治】 ①咳血、咯血、咳嗽、氣喘、失音,咽喉腫痛、頭痛、痔瘡;②肘臂攣痛
【操作】 直刺0.5~l寸
7.列缺 (Lìeqūe, LU 7) 絡穴;八脈交會穴(通于任脈)
【定位】 橈骨莖突上方,腕橫紋上1.5寸,當肱橈肌與拇長展肌腱之間;兩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,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橈骨莖突上,指尖下凹陷中是穴
【解剖】 在肱橈肌腱與拇長展肌腱之間,橈側腕長伸肌腱內側;有頭靜脈,橈動、靜脈分支;布有前臂外側皮神經和橈神經淺支的混合支
【功能】 宣散肺邪,通調任脈
【主治】 ①咳嗽、氣喘、咽喉腫痛、掌中熱;②頭痛、齒痛、項強、偏正、半身不遂、口眼歪斜等頭項疾患
【操作】 向上斜刺0.5~0.8寸
8.經渠 (Jīngqú, LU 8)
【定位】 橈骨莖突與橈動脈之間凹陷處,腕橫紋上 l寸;仰掌,在腕橫紋上1寸,當橈骨莖突的高點掌面骨邊與橈動脈之間絡中取穴
【解剖】 橈側腕屈肌腱的外側,有旋前方肌當橈動、靜脈外側處;布有前臂外側皮神經和橈神經淺支混合支
【功能】 止咳寧嗽、順氣平喘
【主治】①咳嗽、氣喘、喉痺、胸痛、胸滿、掌熱、咽喉腫痛;②手腕痛
【操作】 避開橈動脈,直刺0.3~0.5寸
9.太淵 (Tàiyuān, LU 9)輸穴;原穴;八會穴之脈會
【定位】 在掌後腕橫紋橈側,橈動脈的橈側凹陷中;仰掌,腕橫紋上,於橈動脈橈側陷中取穴
【解剖】 橈側腕屈肌腱的外側,拇展長肌腱內測;有橈動、靜脈;布有前臂外側皮神經和橈神經淺支混合支
【功能】 止咳化痰,扶正祛邪
【主治】 ①咳嗽、氣喘、咳血、嘔血、胸滿、掌心熱、缺盆中痛、喉痺、乳部刺痛、噦;②無脈症;③腕臂痛
【操作】 避開橈動脈,直刺0.3~0.5寸
10.魚際 (Yújì, LU 10)滎穴
【定位】 第1掌骨中點,赤白肉際處;仰掌,在第1掌指關節後,掌骨中點,赤白肉際處取穴
【解剖】 有拇短展肌和拇指對掌肌;血管當拇指靜脈回流支;布有前臂外側皮神經和橈神經淺支混合支
【功能】 清肺心熱,利咽涼血
【主治】 ①咳嗽、咳血、失音、身熱、乳癰、肘攣;②喉痺咽幹、咽喉腫痛、失音;③小兒疳積
【操作】 直刺0.5~0.8寸。治小兒疳積可用割治法
11.少商 (Shàoshāng, LU 11)井穴
【定位】 拇指橈側指甲角旁0.1寸
【解剖】 有指掌固有動、靜脈所形成的動、靜脈網;布有前臂外側皮神經和橈神經淺支混合支,正中神經的掌側固有神經的末梢神經網
【功能】 泄熱通竅,回陽救急,利咽鎮痙
【主治】 ①咽喉腫痛、鼻衄、喉痺、咳嗽、氣喘、重舌、 心下滿;②高熱、中風、昏迷,癲狂、中暑、嘔吐、熱病、小兒驚風、指腕攣急
【操作】 淺刺0.1寸,或點刺出血
簡易保健法:
面對西方站立,雙手呈抱球狀在下丹田(臍下約三指幅的位置),觀想來自西方的白色金氣通過雙手與肺臟融為一體,如此觀想,有助於引導金氣流經手太陰肺經達到肺臟,得以調肺補虛。
如果睡眠在凌晨三點至五點間被打斷(比方像咳嗽咳到醒),可以將舌尖輕抵下排門牙牙根,將空氣「呬」出來,同時小腹內縮,將肺裏的空氣「呬」光後,用鼻子吸氣,僅吸先前「呬」出去的三分之一即可開始再將廢氣「呬」出去。一「呬」一吸算一次,每趟練功不超過六次為宜。
到了清晨五點至七點的時段,可以來做「補肺虛」的簡易功法,從鼻子吸氣,吸的時候閉嘴、舌抵上顎、丹田向外膨脹,吸滿後再把廢氣「呬」出去,只是呬的氣量維持在吸氣時的三分之一。一吸一「呬」算一次,每趟練習不超過九次。
食補重點:
《內經》上建議要「補則乘其虛」,所以食療補肺的最理想時段,是清晨五點至七點。
蔬菜類───蘑菇、蒜、辣椒、絲瓜、薑、葱、冬瓜、蘿蔔等。
水果類───杏、橙子、蘋果、檸檬、梨子、香蕉、鳳梨等。
肉類───鼈、蛇、兔、驢、鰻魚、雞、鴨、以及羊肉。
其它───糯米、茶、木耳、綠豆、核桃仁、牛奶。
寅時,也就是凌晨三點至五點,氣血會流注於肺週邊的筋脈系統。肺氣主管「肅降」,會在寅時調降人體的「氣機」。此時段是人體以及大氣陰極陽升的關鍵時段, 相當於一年當中的「大寒」、「雨水」兩節氣。肺部有病的人在睡眠當中,容易在這時段咳嗽、呼吸困難。如果在這時段咳到醒、無法再入睡,可以去吃些燕窩、羅漢果、銀耳等補肺的東西。